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
教学思想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这世上——走近吴非,走进《致青年教师》 ...

2023-3-27 18:0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507| 评论: 0

读书分享|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这世上


——走近吴非,走进《致青年教师》

刘佳-昌平第二实验小学


刘佳,是一名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工作六年来,勤奋踏实,乐于钻研教材,重视教学研相结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持续进行教学研究,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得市区级奖励。深耕课堂,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在区级评优课展示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努力引导学生在语文课中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刘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吴非老师《致青年教师》一书。

读这本书前,其实我并没有听说过吴非这个名字,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对作者却愈发地好奇,他是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文字话语之间却流露出孩子般的单纯与质朴,不随声附和、不做无谓争辩,只专注于遵从内心,执着于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所以我去百度了吴非老师的个人资料,吴非,本名王栋生,吴非是他的笔名,1950年生于南京,曾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江苏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中国人的人生观》、《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致青年教师》等。其实吴非这个笔名的来历也透露出吴老做人的随性与旷达。因为写论文被批判,吴老索性尝试写杂文。并且分别以“张非”、“李非”、“吴非”作为作者标记,让编辑挑选。编辑们看中标名“吴非”的那篇,从此,王栋生就成了“吴非”,文坛多了一个杂文家——吴非。

吴非是一位语文教师,在他执教的30年教师生涯里,他心怀“人的教育”,主张教育要培养人格和情感健全的人;呼吁教师“不跪着教书”,践行着一位独立思考、敢于捍卫教育常识的教师的尊严。课余生活,他也坚持创作,文风犀利地指向教育时弊。

2010年,吴非老师因为眼病,被迫离开课堂。《致青年教师》这本书就是吴非老师告别讲台之作。这本书是一本教育随笔集,也是吴非老师30年教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全书共6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每一辑均由10多篇文章组成,整本书共85篇文章。这些文章短则千把字,绝大多数为两三千字,长篇幅的如《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 也不过五千余字,很符合我们青年教师的胃口。在书中,吴老师与青年教师促膝谈心,关于教学、如何对待学生、如何提高专业修养、如何遵守常识……涉及教师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满是作者对教育的热爱、对讲台的眷恋,对教师职业和民族未来深层的思考与期盼。真实、坦诚,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生发对教育的敬畏之情,对教师职业的自豪之感,重新燃起教学的勇气。

一、教育要遵守常识

在读到第四辑尊重常识时,我就在想,常识是什么?究竟是什么常识值得被吴非老师写进书中与大家做一番交流呢?读完这一辑,我不再觉得吴非老师小题大做,学会尊重这是常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常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常识;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的权利,这也是常识……这许许多多的常识在校园这片净土上却似乎少了踪迹,有多少教师打着师道尊严的幌子压抑学生的个性,迫使学生屈服于自己;又有多少教师为了维持住团结向上的班级风气,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求。这么想着的时候,甚至觉得教师还不及一个常人。

说回书中,吴非老师也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他的良知和慧眼所发现的,却常常被我们所遗忘的常识,而且这是许许多多教育学论著所没有却是我们教师所必备的常识。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本书所给予我的常识的震撼,远远超过了许许多多教育学的高头讲章所传授的真理。

二、教育是慢的事业

其实,教育是慢的事业,这也是一条常识,之所以把它单提出来和大家分享,是因为我觉得我们现在已经越来越重视到了这一点,辛勤耕耘,静待花开。不在急吼吼地要学生要分数,为班级争荣誉,而是越来越注重耕耘的过程。

吴非老师在书中反复地提到:“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我们所做的工作可能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以后才能显现出来。”这个观点在当今过于追求“高效”和“速成”的教育界令人警醒。 这其实是教育的常识之一,与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的观点可谓一脉相承,它让我想起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所说的:“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教育的慢是客观规律,必须遵守,不能绕过去。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班里学习有困难的“问题学生”,小杜是个活泼但也敏感的小男生,活泼是因为他上课总爱举手发言,和老师互动,虽然有时候说不到点上,但我也很享受他参与课堂的过程;敏感是因为他真的很慢,他很怕别人说他慢,其实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弱点,但改起来真的好难。进入三年级后,有了家庭作业,加上妈妈不在身边,小杜成为了班里天天不完成作业的问题生,在几次提醒他在校要及时记作业,回家要先写作业仍然无济于事后,我终于忍无可忍,给他爸爸打了个电话,准备把这个不负责任的父亲数落一顿,电话接通后,说的其他内容我大致都忘记了,但有一句话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上,爸爸说,孩子回家后说不喜欢上三年级,因为三年级作业太多了,写不完。我听完后,想着这个小男生因为被问及作业时紧张得喉咙一直发出怪声音、翻白眼的紧张举动,就觉得自己犯下了滔天大错,我为什么要逼一个孩子到这个地步,让他刚上三年级就感觉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内心一阵歉疚后,我找到了小杜,和他商量,如果每天完成三科作业有困难的话,可以尝试只完成一科,为了不被语数英老师责怪,可以每天换着来,今天写语文,明天写数学。约定好之后,小杜第二天果然把生字本按时交了上来,隔天后,小杜又交了数学作业。我坐在那里,看着小杜收拾学具的样子,不再想着他还有两科作业没交,而是想着他已经可以交上来一科了,慢慢地就能交上来两科,也许过不了多久,三科作业就都齐了,心里也觉得宽慰不少。吴非老师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是从什么时候丧失了学习兴趣的?他们为什么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原因虽然比较复杂,但共同的一点,就是家长、教师对他们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而他们由于能力的限制,长时期精神疲惫,实在跑不动了,于是他们干脆坐下,再也不想站起来了。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庭,都不要揠苗助长,急于求成。你的身边也许也有一个“小杜”,请你在生气时,多多想想他在课上高举的小手,多多等等他的脚步,珍惜他向你、向上迈出的每一小步。

三、成为什么样的教师

吴非老师说: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地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习将使我们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对受教育者而言,每位教师承担的教学只占他一生学习经历中的小部分。在那样一个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以为师。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教师因为他的风格,因为他的专业素养,有可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人文素养无疑比专业素养更为重要。在书中,吴非老师为我们勾勒出了理想教师的形象,例如在第一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中,吴老师提到:教师要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志趣,有胸襟,有气度,有持续的学习力,有文明的素养等等。我们的教育事业需要智慧会学习的智慧型教师,不能巧干,只会苦干是缺少智慧的表现。 当我在工作中倍感被动和吃力时,我总是无限向往地想起一句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寻求师者智慧之路我认为也许不外乎两条:一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博览群书中汲取;二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吴非老师还说: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让学生喜欢我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是调动他们热爱学习的最重要手段。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朴实无华的师者,不必总想着在展示课上“出新招”,创新不是为了出风头、抢风头。在工作中,我也越来越发现,老师的一节课究竟上得如何,其实在课堂上就能心知肚明,学生的双眼紧紧地盯着你,高举着小手要跟你分享他的想法,对于同伴的发言愿意同意或者补充,这就说明学生喜欢你的课;反之,学生眼神失焦,对你说的话只是点头认同,下课铃声响起时,赶紧发言,配合教师快点讲完,这就是最失败的课。每次学校有展示课的机会,我总是积极报名参加,不是为了名或利,只是想着,如果我不学习,我不进步,我的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面对的都是一个“吃老本”的语文教师,我的学生该是多么不幸,他们的家长该是多么着急。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更像是在读自己,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中寻求新的生长点。

在书中,吴非老师谈到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一位教师在关注什么,势必会影响他的学生。教师积极向上,心中充满阳光,将幸福快乐的种子播撒在教育的七彩花园中,定会感染身边的学生,教师的微笑会让课堂成为学生幸福的乐园,幸福的种子种在学生的身上,只待岁月的累积,便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我们可能已经记不起来某个学生,但是学生会永远记得老师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我们要看见每一双眼睛,细细呵护每一个心灵,用善良、仁爱、坦荡、勇敢来让我们心中的白旗高高飘荡!

四、教育是一种唤醒

吴非老师说:“教师的心中要有阳光……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他又说:“在学生面前,我们没有必要掩饰自己的感情。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这些话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广为流传的教育箴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走上讲台之初,便有老教师告诉我,在学生面前,千万不能有笑脸,学生们都是一样,给点阳光就灿烂。于是我很抗拒在学生面前袒露情绪,不管是兴奋还是生气,都会让我在课后陷入深深的反思。那时我似乎觉得,一个情绪平稳的教师才足以获得学生的认可。可是课堂上有太多的喜怒哀乐,学生时常给我惊喜,偶尔也有些行为令我觉得难以接受甚至生气。但我总是想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工具人,维持着我那点师道尊严,神秘感。

吴老师在书中写道:“我不在乎学生说老师多愁善感,但我在意自己教出的学生能不能成为一个情感健全的真人。”我慢慢意识到,一味掩饰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的不真诚。 我这才意识到,所谓的肯定、威信、尊重,或许是在真实面对学生之后,才可以去谈论的。只有作为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才有可能被学生接纳;只有真实展现对所教科目的热情,才有可能被学生喜欢,并且在他们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时,依然保持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样,对于课堂内外大大小小的事件,真实地给出评价,表达感受,或许才是引导学生的正确方式。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教师作为思想观念相对更独立、更成熟的群体,除了教授知识外,对于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样责无旁贷。我们对于善良不能吝惜赞扬,对于违背原则的行为、突破底线的观点,同样不能只是投去冷漠。如果学生既能从我的课堂中学到知识,也能从我真实的喜怒哀乐中获得一些观看和体会世界的机会,那么我大概也是个不错的教师了,我希望成为这样的教师。

五、坚持什么样的理想

《致青年教师》里,王老师留了很多篇幅给“理想”。教育是理想的职业,教育为民族的未来培养人,教育要培养人的尊严,所以教师不能没有理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社会保持文明与进步,教育者当然要有理想!尤其是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变革时代,更应当有不同于一般的职业精神。一名教师的理想究竟是什么?在读完书后,我想这理想里必须要有的一条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在拥有成人之思的同时,也保有赤子之心。

拥有成人的思想,就是要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原则。要从学生时代就有精神上的追求,有高尚的人生目的。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和这本书中,两位教育家都在传递这样的观点:学生可以选择做一个普通人,和芸芸众生一样,过普通的生活,但他的教养必须是这个社会上最优秀的。我希望我的学生成为有那么一点理想主义的人,向善的理想,加上他们的能力,或许真能实现一些美好的愿景;即使不能,总归也是过了一种坦荡的人生。尤其是作为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理想教育是微光照亮微光的过程,让我的学生在成年后,即使什么都看透了,也不放弃理想,这对我来说,或许就是成功吧。

在《致青年教师》一书中,随处 可见“充溢着温情的小事”: 有主动帮老师拿包的学生,为了不让老师有歉疚感,借口说“顺路去买份报纸” (《充溢着温情的小事》);有勇敢站出来给盲人补票的性格腼腆的青年女教师,面对一车人的冷漠,轻声对 司机说“请让他上吧,我替他刷卡”(《这些事,也需要勇敢》);有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位教育局长,这样谈自己的工作:“这一年,我做成了一件事:给山区学校两万多孩子筹到了每天一顿午餐钱” (《教师应当 比一般人“会学”》)……吴非说:“我记住了很多这样的事,如果有机会我一一说给你听。”

我相信吴非老师的心里还装着很多这样的“好的故事”,否则他也不会理直气 壮地说出“要向学生表明我们的爱憎”。只有真正好的脾胃,才能不拒酸甜苦辣;也只有真正情感健全的人,才能不惧分明的爱憎。所以,一个正直纯粹、热爱学生、春风化雨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以笔为刀、针砭时弊、愤怒激烈的杂文家——爱与憎是一体的,背后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灵魂!

钱理群教授曾呼吁:“教师当如王栋生!”吾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吴非把希望寄托在了青年教师的身上。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寄希望于未来。他反复对青年教师说: 基础教育阶段,就是要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一粒粒种子——善良、爱、 习惯、思维、胸襟气度、志趣…… 然后慢慢等,不要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成果是要等上很多年才能看到的,因为教育是为了让下一代人比这一代人情感更健全、人格更完善,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好。而这需要有很多能播种的教师,于是,他饱含深情地写了这本书,希望能够先在青年教师的心里播下这些种子。虽然这本书的书名是《致青年教师》,但其实我觉得它是一本值得所有教师一读再读的书,如果有更多的人像吴非老师一样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再努力把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那么,前方纵有再长的甬道,总可以看到光亮微微地透过来。

“爱所有的孩子。”这是《致青年教师》的最后一句话。合上书时,过去的诸多片段从脑海中闪过,心里也涌动起许多幽微复杂的情绪。如果在成为一名教师前读完这本书,不知自己是否会怀着更加豁达的心境走上讲台。不过此时读到,我依然觉得是件幸事,一些困惑得以解开,一些理想也仿佛获得了某种遥远的支持。我不确定自己是否做到了“爱所有的孩子”,但这依然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想要努力去做到的事。


公众号二维码.jpg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自主教育
联系方式1891122086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5011796号 )

Copyright © 2014 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