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的方法
合作,作为新时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所接受,并进行重点的研究。自古以来就有学者提倡合作学习。孙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经过上百次的研究发现,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现在,自主合作学习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行之有效地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小组活动。但是,我们常常看到,由于小组划分的随意性,组织的散乱,设置的问题缺少研究价值,学生参与的欠平衡等,致使自主合作探究“浮在表层”或偏离正题,造成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实为摆架子、走过场。那么,怎样才能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使学生自主合 作学习得以优化,从而提高合作效能呢? 一、明确合作学习的意义,唤起合作意识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现三年级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学生总是向教师汇报:他不给我看,总要一个人霸占,谁和谁在争吵,不为学习内容,只为位置、仪器的使用等事而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三年级的学生潜意识里没有“大家”这个概念,一切唯我独尊,缺乏合作的意识,所以这样的争吵时常发生。因此,教师要唤起“每人与小组内成员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的意识,合作小组里形成正相互依赖关系。 二、注重合作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更加丰富,意志更加坚强,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好学”、“乐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的相关内容,研究一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常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教师给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广泛搜集符合学生特点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素材,在教学中使用;利用直观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研究和总结教学法。 1、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大部分是形象的、具体的。探究活动源于问题,终于问题。而问题的出现应该是根植于儿童生活的沃土上的。当儿童一无所知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便具备了高低不等的探究的潜能。在生活中,儿童往往能发现许多为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但由于年龄小,知识经验储备不足,所以不可能主动地捕捉生活中的问题信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靠大人(老师)去引导。老师应该注意营造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中去有目的地自主发现问题。 2、师生共同参与 教育教学的改革要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和策划者,教师应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有主导作用,学生有主体地位。但学生的主体并非无目的、无指导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也不是指手画脚、纸上谈兵的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融入到学生的主体活动中去,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但是长时间的学生自主活动也会使学生心生厌意、兴趣索然。如果这时教师能放下自己的架子(其实架子本来就不应该存在),和学生一同活动,一同探究,学生一定会兴奋的。 三、强调合作方法的指导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合理组建合作小组是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个基本的环境。使学生在小组中成长,在小组中受益。在小组的组建上我们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现状、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小组人数根据班级学生数而定。在我校普遍情况是班级人数较多,如三四五六年级每班45人左右,分8组,每组 5、6人。为了使能力强弱不同的学生共同发展,小组通常由1-2名能力强的学生、1-2名中等的学生、1-2名能力弱的学生组成。同时考虑到男女生各自的优缺点,所以在分组时,尽量做到男女生在小组中占的比例基本相同,让男女生的优势互补。 2、明确小组内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容易出现“争抢”和“坐等”等不良现象,不利于小组团体意识的增强,探究能力的提高。治疗这些病症的良药就是明确小组内每个人的分工,使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我们在小组中设置了小组长、记录员、操作员、监督员、管理员等角色。这些角色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比如小组长也可以是发言员、操作员,记录员也可以是发言员、监督员等。这些角色也不是终身的,会定期轮换。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合作基本技能。 3、加强合作中的交流 交流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表达、倾听和讨论。一个好的研究方案应该经过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充分讨论,才能得以完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4、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课堂合作要抓住时机,不能单凭教师个人的意愿,不痛不痒地为环节而环节。我们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及时提供良好的合作时机。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的时候;当需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的时候;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需要合作的时候;当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当学生形成了不同意见,需要交换启发的时候;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教师能敏锐抓住合作时机,才能提高合作效益,充分调动集体的智慧,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意义,享受合作成功的愉快。我在执教《可爱的小蜜蜂》时,学生学到第三自然段,有的学生对“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提出了疑问,于是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经过质疑,学生懂得了“渺小”与“高尚”并不矛盾,问题迎刃而解,学生豁然开朗。合作取得了效益,主要是教师捕捉到了合作时机。 四、要重视合作探究能力的评价方式 小组合作探究是学生与学生间的具有目标导向作用的主体性活动。在对学生的科学合作探究能力的评价上,我们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的方式上,我们选择了平时成绩记载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奖励加分最多10分。这样,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就要全面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情况,并不定期地给每位学生评分,一学期为每位学生每项内容评四次分。期末成绩的试卷注重的是考查学生平时应掌握的知识要点及实践能力等。最后的学期成绩总评是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得出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更重视平时的学习表现,如与同学的合作探究、倾听与交流、材料的准备与资料的搜集、活动记录等都会更自觉、主动。事实上,我们在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尝试后,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对于自己有了更加清醒、更加客观的认识。
“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合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以开发,合作教学方式的尝试与探究,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有效的合作学习,还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它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5011796号 )
Copyright © 2014 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