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教育体制的探讨又风起云涌了,温总理似乎给大家带来了希望,也让很多更多的人开始考虑中国教育体系的问题。我见到很多爸爸妈妈在抨击目前的教育,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出现大师,如果教育体制不改变,我们的大师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出现?目前,有那个学校能满足真正教育孩子的要求? 其实,一个国家教育体制的选择,从来都是同自己的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和国情相一致的,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教育体制的改变就变得非常的艰难。 日本的教育体系,在东方国家中算得上比较先进的,同西方的教育体系很接近。从根本上来说,日本有两个大的改变和学习的时期,一个是向中国的盛唐学习,另一个时期,是二战后,向美国学习,这两个国家和朝代,都代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同时,也因为日本自身的条件,使他们能拿为己用,去伪存真。 但是,中国不行,中国不具有日本这样的自身条件,中国太大了,具有很强的同化性,西方的东西不见得就适应中国。 在当前,教育体系的改变,是很不容易的,即便改变了,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目前阶段,整个国家还没有对教育体系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因此,讨论教育体系的问题,对我们自己的孩子,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 但是,孩子的教育,从来不是学校教育唱独角戏的教育,它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组合,缺一不可。把重任压给学校教育,而忽略了家庭教育,其实是不对的。因为,一个合格的妈妈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回想起成功的教育案例,哪个没有家长的付出!因此,在教育体制很难变革的情况下,讨论教育体制的问题,对我们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现实的意义,尤其是纸上谈兵的讨论,就更没用。 因此,做家长的,自己需要有个清晰的思路,我们到底要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完全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 8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倡导农村师范生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强国的根本,而广大的农村,更需要教育。陶行知先生代表所有师范生宣誓说: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父母的心同样也是最重要的。对所有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耐心,爱心和理解的心,都是他们成长道路上最需要的。对孩子来说,成长最关键的,不是你能为他的成长提供多少的物质基础,也不是他到底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教育体制下,而是父母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他多少用心和关注。 圆圆芳芳是姐妹,当年圆圆的爸爸觉得圆圆太孤独,自己也有能力养两个孩子,于是又生了芳芳。圆圆和芳芳由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轮流抚养,周末才能见到爸爸妈妈。 芳芳的父母总觉得芳芳还没长大,太麻烦,因此,他们把芳芳交给爷爷奶奶,自己很少理会。他们一家人出去游玩,从来都只带圆圆不带芳芳。芳芳和姐姐发生争执,也从来都是芳芳挨骂。 芳芳正处于模仿期,所以姐姐的举动她都要学习,姐姐要喝奶,她也要喝;姐姐哭闹,她也要哭闹;姐姐要拿杯子,她也要拿杯子……爸爸妈妈看着两姐妹争斗,心里很烦:这个芳芳怎么这么不懂事,什么都要学姐姐的,可是姐姐是大孩子了,不是姐姐能做得,你都能做。 芳芳不听,她就要同姐姐一样,姐姐做什么,她就要做什么。 有一次,芳芳同父母和姐姐一起去旅游,芳芳圆圆在小河边趟水打水仗,两个人的衣服鞋子都湿了。下一个节目是去骑马,妈妈在为姐妹们换衣服的时候,发现忘记带了姐姐的干衣服,于是,她把芳芳脱光了,抱在怀里,把妹妹的衣服换给姐姐穿。姐姐高兴得要去骑马,芳芳不干了,她挣扎着下来,拉着衣服,让姐姐把衣服脱下来。爸爸妈妈认为妹妹这样太自私了,一点都没有姐妹情谊。 圆圆在家里的地位明显比芳芳高,爸爸妈妈最怕她哭,只要她仰起头,咧开嘴,爸爸妈妈就赶快投降。 圆圆在唯我独尊中长到了6岁,她的爸爸妈妈开始为她张罗小学,纵观北京市所有的名校,他们选中了中关村一小,为了圆圆上学,他们搬家,换房子,花钱择校。爸爸妈妈照旧忙碌得不见人影,他们说他们要为孩子们挣教育经费,他们要是不努力,孩子怎么能上好学校。 圆圆上学后,很不适应小学的生活,她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的早期教育,上学后跟不上进度。妈妈见到她的成绩就很生气:我们拼死拼活的给你提供做好的生活,你就用这个成绩来回报我们,你对得起我们吗?圆圆又开始哭,妈妈这次对她的哭闹没有了容忍度:哭什么,你还好意思哭!圆圆的学生生涯,从开始就伴随了爸爸妈妈的失望和责骂。 爸爸妈妈对圆圆很失望,他们本以为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孩子就能发挥出最好的潜能,现在看来,最好的学校也没能让他们的女儿有一个最好的状态。她的爸爸妈妈更努力的挣钱,他们说,照圆圆这个样子,中学要花更多的钱,没有钱,圆圆估计就上不了好的中学了。 芳芳圆圆的爸爸妈妈以为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可是,在姐妹成长的过程中,她们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理解,钱,从来不是孩子用来衡量父母的爱的标准。 芳芳需要父母能理解她,她是在模仿中学习,因此,她会要求同样的待遇,这不是她矫情,也不是她自私,而是她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圆圆需要父母的爱护之心,在圆圆有困难的时候,希望父母能帮助她,能陪伴她一起度过,而不是呵斥她。 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怎样才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却是很多父母每想清楚的。只有金钱,而父母缺失的教育,到底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多大的作用? 宋氏三姐妹成长在一个有足够经济实力的家庭,但是,使她们成为第一个留学美国的中国女孩,不只是钱,而是父母的理念和心。只有钱,没有理念,没有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是为孩子提供了好的学校,提供了好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好的环境就足够了的,孩子的成长,永远需要父母用心的陪伴和呵护。 所有的孩子出生时都是白纸,需要成长和岁月在白纸上绘出不同的人生,把持成长的方向的,应该是父母,是父母的心和父母的努力。把孩子交给学校和老师,用金钱换取孩子成长的保障,也许并不能让父母如意。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心能弥补一切的缺憾。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5011796号 )
Copyright © 2014 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