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
导学新案

让学生在制造中触摸科学

2016-5-1 11:3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724| 评论: 0|原作者: 湖北教育杂志

今天的课堂,特别是科学课堂,如果谁还在口述传授知识,我想那个课堂一定是无趣的、死气沉沉的,也是违背科学学习规律的。

  最近“创客”这个词很火,我们国家很需要“ 创意”,很需要“创造”,很需要“创客”,我们的科学教育尤其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但是,我们知道很多概念或者原理是没有办法完全依靠大脑想象出来的,必须在边做边琢磨、边调试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提升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在小学阶段,我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制造”上面,让学生先学会简单的“ 制造”,在“制造”的过程中练好基本功,在“制造”的过程中体验、领悟、修正科学概念或科学原理。在课堂里应该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动起手来,按照自己的想法制造出可以触摸的实实在在的物品。小时候学会了“制造”,他们长大了,有一定条件时,“创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制造中发现知识

  儿童思维的发展与儿童的经验和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只有借助实践活动,儿童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教材,掌握多种概念、理论,了解事物的规律和知识体系。

  比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数学老师已经教过这个知识点,学生记住了,考试会写了,但在实际生活中或实践活动中学生真的会用吗?六年级的学生在制作“吸管桥”时,有90%的学生一开始并不知道使用三角形。他们在实际制造物品过程中,发现桥不稳定,首先想到的是加厚加粗,然后是多绑橡皮筋。在他们多次失败后,教师用材料示意可以构建三角形,学生再实践,发现了三角形的妙用,体验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从而领悟到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

  再如,学生在制造“纸桥”过程中,发现即使是一张看起来很没有力量的纸,如果改变其形状,它的承受力就会大大增强,而且通过制作发现,把纸卷成圆柱形,紧密地排列在一起时的承受力非常强。


在制造中深入理解知识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是否成功就要看当学生把课本知识都遗忘以后,脑子里还留下什么。我们学过的知识点是会遗忘的,但我们学会的方法,我们的思维方式是不会轻易忘记和改变的,特别是那些通过实践获得的科学原理、制造方法和思维方式。

  在《我们的身体》这个单元中,教师引导学生选题,引导他们设计方案、动手制造人体某一部分的模型。学生在制作人体的上臂肌肉时,把肌肉连接在桡骨的中间部位;有的学生把尺骨、桡骨的位置搞反了;有学生做消化器官的模型时,把小肠做得很短;还有学生在制作消化器官模型时,把大肠直接连在小肠的下面,甚至把阴茎连在大肠的末端;有的把胃做得很大;有的把动脉与静脉直接连接起来,等等。这时,我们不能批评学生,更不能嘲笑学生,应当把这些情况看作是引导学生的绝好机会。

  学生通过“制造”,暴露了他们的认知缺陷,教师可以通过点评学生的“制造”,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可以通过示范或者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肌肉的连接位置;通过古代“尺”的来历,讲解尺骨、桡骨的位置;通过数字对比,展示小肠的长度;通过人体解剖图,展示大肠的位置;通过分析胃做得太大,让学生认识到模型比例的协调性;通过微观结构,让学生理解毛细血管的位置与功能。学生通过老师的点评,认识到自己存在科学性错误,回头查找相关资料,再修正作品,在实实在在的制造过程中修正科学概念与原理,触摸到真实的科学,深入理解知识。

  在制造中促进知识应用

  在研究水钟时,教材安排做了滴漏实验后再做水钟。教师用书甚至写到:“教师要指导学生先打一个孔。打孔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教师要具体说明打孔的方法,以免占用过多的时间影响学生的观察与记录。教师也可以在课前把孔打好。”我对教材的安排与这些建议持保留态度。一个人去探究问题,必须有足够的动力,或者这个事情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把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都帮学生解决了,那么学生的实验就不再是探究,而是验证。我认为必须先让学生制造“我的水钟”,在制造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发现必须先用水测量好时间,也会通过不断地改进实验,训练探究技能。比如打孔,需要用什么仪器,怎么打更好?有的学生借用小锥子来打孔,有的学生想到了利用他们生病时在医院吊针用的输液管,可以比较精确地计时。这样的制造活动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在制造中激发学生的创意

  在制造活动中,学生的创意可以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比如材料的选择,在制作手骨的过程中,刚开始学生想到的是木棍、树枝等,老师提示这些材料比较难截取,有没有更好的替代品?学生想到用橡皮泥、粘土、吸管等,教师再提示,还有没有更环保更好控制的材料?学生最后想到用废纸。

  在做消化器官模型时,教师对选材提出既环保又好操作的要求,学生想到用旧衣服剪成布条。在展板的固定过程中,有的学生想到用支架,有的折成三角形,有的搭成人字形,有的做成相框架子。在制造“水钟”时,水滴滴下去后如何精确地推动指针转动?学生经过反复实验,决定采用家里废旧的小锯齿,通过锯齿推动钟面边缘的齿,从而实现计时的功能。

  由“制造”到“创造”有一个过程,我们应当站在儿童的角度,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需要和认知兴趣,设计切实可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制造”,触摸真实的世界,触摸科学,在触摸中思考,在触摸中前行。总有一天,学生就会慢慢走近“ 创造”,最后进入“创造”的乐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5011796号 )

Copyright © 2014 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