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知识和具体的技能可以用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评估,但是教师的同理心却很难衡量。课堂上教师的同理心怎么体现?教师如何培养自己和学生的同理心?下面的文章给出了一些指导性建议。 美国《教育周报》日前刊登了美国优质教学中心遴选出来的文章“在教室和学校建立同理心”,作者布丽安娜尔·克劳利和巴里·赛德都是具有多年教育经验的杰出教师。文章指出如果不具有同理心,教师就很难理解所服务的不同的学生和社区。这种理解的缺乏可能会限制教师的关注点。没有同理心会使教师的关注点缩小,无法准确地识别学生学习所遇到的障碍,学生们往往被视为学术生产者而不是具有社会情感的人。 学生情绪低落 教师及时开导 如果教师把学生看成受尊敬的合作学习者,那么教师就会相信所有人。当某个学生看起来情绪很低落时,不管有多么不方便,教师都应该腾出时间开导他。在交谈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眼神交流来表达共鸣,记得把学生带到一边私下交流,使用的语言与行动应当保持充分的尊重。 与情绪状态不佳的学生相处时,教师应特别记住,作为成年人,教师需要有应对机制和经验来认识和处理这些情绪;但不能太过期望或者要求他们能够表现得更好,除非教师明确教会他们这些策略。 由于学生年龄、学生对具体知识的需求不同,学生的反应也会不同。然而,在任何情况下,共鸣反应并不是要使学生感到难堪、受到贬低甚至是得到惩罚。相反,共鸣反应试图保护所有学生的心理感受,并关注学生个体的内心情感。 接受不完美 用幽默和谦逊化解尴尬 学生常常会观察教师,而且教师的行为也会无意识的产生示范作用。在教师做出评论后翻白眼或者不礼貌地驳回同伴说话等行为,都是缺乏共鸣心态的典型表现。如果教师不希望学生做鬼脸、翻白眼,或对严肃的评论加以讽刺,那么就必须树立榜样,为学生如何与其他人互动时应有的友好反应做好示范。 怀有同理心也意味着接受自己的缺陷和不完美。教师应当勇于公开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特别是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并向学生展示出他们能够承担风险。利用幽默和谦逊化解尴尬。 主动了解学生 让教室和学校成为港湾 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对学生和同事的幸福感加以情感投入,促进发展积极的、共鸣的文化,让教室和学校成为安心愉悦的港湾。如果教师希望对自己的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应主动了解学生,利用便条与学生交流。如“什么是我应当知道的关于你最重要的事情?”“你对什么感兴趣?”“什么让你在学校感到焦虑?”“你钦佩的人是谁?” 从类似于学生的角度阅读故事,与学生分享他们喜欢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否符合当前的课程要求。有意识的选择不同的文学作品,能够增加课堂讨论内容的多样性。让学生列出他们在上课前完成的所有作业以及在课后的安排。即使是二年级的学生,也有可能像高中生一样容易被课业压垮。 ▉链接 同理心,即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共情、共鸣,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文/周红霞(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信息中心)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5011796号 )
Copyright © 2014 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