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不存,何谈教育?
有媒体报道,为了让孙子进入一个“好班”,分到一个“好座”,郑州市民王女士全家动用各种关系四处打听,四处联系熟人才把事情办妥。上海一位小学生家长也不甘人后,其告诉记者,从孩子入园第一天起,自己就开始送礼,主要是送给老师和保育员。老师收礼后的“关照”是让孩子午睡时不靠近风口、做游戏时让孩子担任重要角色等;保育员的“关照”则是照顾孩子把饭吃完。 跑关系择座也好,给老师送礼也罢,背后都是家长对教育的不信任:不相信当地政府能均衡办学,不相信学校能阳光分班,不相信老师能公平对待每个学生。而信奉跑关系和送礼等潜规则,家长们固然求得了一时心安,却也让家校关系变了味,让教育蒙羞。试想,在各种利益纠葛的氛围下办学、教书,还能办出人人满意的教育?孩子还能健康成长? 信任,是教育的起点,信任不存难言育人,更难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实际上,大多数学校是在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学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会本着一颗公心和爱心去育人。家长要相信规则一定会战胜潜规则,要相信学校和教师,也要相信孩子会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有意思的是,在一些家长眼里,自己的孩子就是长不大,离开大人就不行。这不,南京南外仙林分校小学一位新生家长就因为太疼孩子,入园第二天一早,竟把自家保姆叫过来,专门给孩子剥鸡蛋。 不是孩子长不大,是家长没给孩子长大的机会;不是孩子离开大人就不行,而是大人没过了分离焦虑这一关。此种对孩子自我成长的不信任,和家长不信任教师,只信任潜规则,抑或学校关门办学,不信任家长和社会力量,在本质上是一样一样的,都会给教育主体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无助于良好教育生态的形成,最终受损的还是孩子。 营建家校之间的信任,历来是一个长期甚至艰难的过程,需要家长和学校从一开始就摆正关系,珍视彼此,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就像四川成都棕北中学校长丁世明在开学典礼上所建议的:读书不只是孩子的事,家长的作用很重要。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随意评判甚至贬低教师。如果在孩子面前降低了老师的威信,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老师也要虚心倾听来自家长的建议,不能闭门教书,应多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 家校之间如此,师生之间亦然。新学期开始,老师和学生因缘分而走到一起,要抱着开放的心态,秉持坦诚布公的原则,聆听彼此的心声与建议,由此去追求理想的教育。美国年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之所以能在小小的一方教室里创造出所谓的教育奇迹,就因为“我的教室里什么都有,唯独没有恐惧”。出于彼此之间的信任,他教出了一批批出色的学生。学生毕业多年后,也常回母校看望他。 很多时候,信任就像一棵初生的幼苗,需要精心呵护,一旦被破坏,后果很严重。前几天,有媒体记者从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获悉,该院为困难新生设立的“梦想助学金”,遇到无人申请的尴尬。因为不久前频频有骗子以办理“助学贷款”为由,骗取学生学费并数次得手,山东临沂的徐玉玉就是其中一位受害者。对此,学院采用视频聊天的方式,证明身份,才打消了新生和家长的疑虑。 疑虑被打消,信任被重建,终究是好事,但有些信任一旦被辜负,就永远得不到修复,尤其是在师生之间。若问教育最大的成功是什么,无非是赢得信任。孩子信任老师,喜欢跟老师讲悄悄话了,教育就成功一大半了。可见,成功的教育需要包括家长、教师在内的教育者先拿出信任对方的诚意,着意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师生关系。同时,相关部门也要严厉打击诸如电信诈骗、非法传销等严重破坏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犯罪行为,重建公序良俗。而这不仅是教育要上好的开学第一课,也是整个社会须上好的第一课。(作者:张贵勇)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5011796号 )
Copyright © 2014 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