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古迹 践行公益 刘伟 我是天通苑学校的教师刘伟,同时也是学校课程组的成员。 2017年我曾结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带领班级学生走进圆明园,开展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这次活动使我感受到孩子们对博大精深的古建筑知识非常感兴趣。2018年一开学,我们就面向全体五年级学生进行了“我最喜爱的中国古建筑”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长城。于是我们决定本学期以“追寻长城”为主题,开发和实施一门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纳入到学校的博识课程体系。 怎样才能突出我们自己的特色呢?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我们初步设计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实践活动线路。但是长城文化内涵太深了,如果让孩子们自学,只会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课程组决定:充分发挥我校九年一贯制的优势,综合中小学各个学科知识,由老师们编辑一本属于孩子们的学习手册。 在编辑手册时,我们还尽量做到选材科学、内容严谨。比如,在介绍如何修建长城的时候,我列举了一段八达岭长城上的碑文,并让学生根据碑文计算这段长城的实际长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计算来感受当时劳动人民修建长城的艰辛。在集体校对中,数学老师和历史老师都指出:明代的度量衡和现代是有差别的。明代的量地尺1丈=3.27米,现代的1丈=10/3米。虽然差别很小,但概念还是要澄清的,于是我又加入了必要的解释说明。 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我还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一位叫林赛的英国男子义务在长城捡拾垃圾20多年,并且在中国成立了研究长城、保护长城的国际协会。这种博爱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孩子们的生活圈子狭窄,很少有机会去关心社会、关爱他人,正好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参与到关爱长城的公益活动中。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课程组老师。大家经过认真讨论,觉得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次实践活动拓展成公益课程。于是我们联系到了“长城小站”公益组织,大家一起设计外出活动方案。最后确定的方案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人人能为长城做的五件事。 手册编辑完毕,进入到课程实施阶段,小站的老师们坚持每个月为孩子们进行一次公益讲座。 2018年5月11日,我们终于如约走进了北京慕田峪长城。这次师生们真正把课堂搬到了长城。孩子们手扶砖墙、脚踏条石,一路聆听讲解,一路探讨交流。看!照片中的这个小姑娘,您猜一猜她在做什么?在玩手机吗?不!她把老师的讲解进行了全程录音。回来以后,她不但在班级里进行了精彩的发言,而且还在家里与家长进行了分享。她被我们评为最有求知欲的长城小博士。旁边的这位小姑娘手里提的可是百宝箱:记录本、画笔、素描纸一应俱全。还有这张照片,大家猜猜我们看到了什么?远远望去,好像一座石头山。不,它不是山,是长城,是秦代的一段长城遗址。遥望着秦代的长城,抚摸着明代的长城,头顶着新世纪的蓝天,古迹沧桑、时空巨变,使人倍感唏嘘。就这样,我们不知不觉地攀登了一个半小时,最后到达“慕字十四台”,举行了活动仪式。嘹亮的国歌声吸引了一大批外国游客。声情并茂的诵读回荡在长城内外。30多名学生在白色条幅上共同手绘长城。一首首赞颂长城的原创诗歌从孩子们的心底发出。一张张写满了关爱长城的明信片被投递到了慕田峪长城的邮箱,最终传送到天通苑学校正在读书的学生手中。 外出实践活动结束后,全体学生展示和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的思维导图已经在长城小站公众号上发表。学生的原创诗歌已经寄往《小读者》杂志。希望孩子们的作品能早日变成铅字。在班级里孩子们还针对如何保护长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现在五年级师生已经全部加入到北京市志愿者团队---志愿北京,成为一名真正的、服务于社会的志愿者。我们已经和一年级的学生建立了手拉手关系,下一次低年级学生再去长城,就会有五年级志愿者团队进行讲解服务。今后我们还将进行各种公益活动:走进长城脚下的林杏琴希望小学进行好书捐赠、共读经典、讲学助学活动;走进长城两边捡拾白色垃圾,共建更“净”美的长城。 现在长城公益课程已经形成特色教材、特色课堂、特色实践、特色公益四位一体相结合的模式,不但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更为我们今后同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益课程的路,我们还将继续走下去,因为我们相信,没有一种善举会渺小到无法改变世界。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5011796号 )
Copyright © 2014 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