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ChatGPT 以其强大的信息整合和对话能力惊艳了全球。ChatGPT 的横空出世,正式拉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帷幕。“美国学生用ChatGPT拿下全班最高分,教授惊呆!”一个个试用者与ChatGPT的对话示例展现的严密的语言逻辑、计算和创编等能力,令人惊叹!ChatGPT的上线着实给中国的AI技术界投入了一颗重量级炸弹,也将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冲击。 鉴于ChatGPT并非开源产品,目前还没有对ChatGPT核心技术分析的权威文章,网上充斥着ChatGPT对各行各业影响的思考和担忧。教育也不例外,近期网络上也出现了大量关于ChatGPT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文章,大家各抒己见,表达了对此“新事物”的极大关注。 ChatGPT 这款基于机器自主深度学习并实现生成型输出的 AI 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我们的日常学习相关,为我们的学习和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从ChatGPT自主深度学习思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ChatGPT 是 OpenAI 的产品,其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是机器学习之“深度学习”的开创者。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使机器模仿视听和思考等人类的活动,解决了很多复杂的模式识别难题,使得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 笔者曾经对机器学习和人的学习做过简单的比较,把机器学习和人的学习都分成四类,即强监督学习、弱监督学习、自主学习和自适应性学习,发现,不论是机器学习和人的学习,要实现比较满意的输出效果,必须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核心。此外,不论是教育界还是AI技术领域,均普遍认为,自主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基础,就机器学习而言,没有建立完善且高效的自主学习机制(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无法开展深度学习;就人的学习而言,没有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无法开展更深度的学习。 虽然ChatGPT 是通过先进的算法和巨量“数据投喂”产生惊人的智能输出能力,但其问题处理、答案排序、奖励模型以及持续参数优化迭代能力远远超过人的计算能力,此外,最近有研究表明,ChatGPT 背后的计算模型具有人类心智,已经具备自己学习的能力。有业界人士指出,ChatGPT 之所以如此智能,在于它聚焦人对结果的反馈,成为其学习的一部分。 因此,算法、数据投喂和人对结果的反馈,构成了ChatGPT 实现自主学习和智能输出三大支架。 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作为世界最先进的AI产品之一,ChatGPT采用的算法,也就是ChatGPT的学习方法,是由顶尖的计算专家研发设计出来的,必定确保其运行系统性、科学性和高效性。对学生而言,学习也需要有系统高效科学的方法,系统高效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而言,在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传授一些好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当然,优秀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会有适合他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教师要引导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学习方法互通,取长补短,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目前机器学习无法做到的一点。 数据投喂是基于算法向机器不断输入,通过不同行业巨量的数据标记、爬网技术和数据属性关联等相关技术,最大限度扩大机器的数据捕获量,实现尽可能多的数据关联,借助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提高机器的敏捷性,这是机器学习的输入过程。人的学习也是如此,人的知识也是在不断的外部输入和自主输入的过程中丰富的,并通过知识的自主内化实现知识的关联和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索、研究和创作的兴趣,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如果知识孤立地学习枯燥的知识点,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扩大学生知识摄入量,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跨学科实践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利用所学的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使所学知识相互关联和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意义,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扩大阅读量,开展跨学科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也是2022年新课标的具体要求,这实际上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呈现。 人对结果的反馈,实际上是对机器的一种激励机制(也称作奖励模型),通过持续优化参数迭代,提高机器输出的正确(合理)性。同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期待得到学习反馈的,比如有教师、同学、家长的反馈,好的反馈可让学生持续继续保持其积极学习的动力,差的反馈激励学生及时改正学习态度和方法,在教育中,这就是评价,完善的评价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也是目前教-学-评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开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注重教学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ChatGPT的生成型输出思考课堂的生成性输出 ChatGPT 全称为 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Generative即生成。因此,ChatGPT输出即生成型输出,与业界的分析型AI 相比,ChatGPT能够通过语言或文字进行对话表达,从对话表达的内容看,逻辑严密、创编结构完整和输出速度(即计算速度)快,在一定程度上超过普通人的应答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是思维的外显,因此有研究者表明,ChatGPT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人类心智的特征。人工智能从根本而言,就是通过机器模拟人类的心智模型,并且要在人类的控制下为人类提供便捷的服务。 不论是机器还是人,学习终究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并且输出是学习的本质体现,输出质量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反应学习的效果,ChatGPT 强大的生成型输出,其核心机制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 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进行知识输入并且通过自主内化,对知识进行理解、运用和创新的(输出)过程,即自主学习的过程,这包括利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作文、解答应用题、学生数学建模、学生设计实践活动等等,总体而言,学习是学生基于所学知识(输入)的迁移、生成和创造(输出)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发生的关键场域,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输出水平,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创生能力。因此,在课堂中系统高效的输入是输出的基础,厚积薄发,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内容上把握教材,深入浅出的讲解,或开展适当的活动,进行跨学科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聚焦问题,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开展深度自主学习;在教学路径上,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适时点拨与启发,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评价机制上,利用学生的输出生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给予适当的反馈,不断创生更多资源,不断推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ChatGPT的功能令科技界惊叹,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指出的方向,我们不仅要学习ChatGPT开发设计人员的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高科技思维方式对社会生活和发展的变革性作用。但无论如何发展,人工智能毕竟是机器对信息数据的加工创编,缺乏有人情味的思维创作和灵感。无论其语言逻辑有多严密,创编能力有多强,都只是缺乏情感的机器表达,ChatGPT只是计算机科技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产物。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是社会的主导者,教育以人为本,是面向未来的,是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立德树人,永远都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而这一切,都是在我们的课堂中发生的。 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 2023年2月17日 从其功能性上来看,ChatGPT是一个具有高级文本理解和推理能力的聊天机器人,能够快速、准确地生成答案的能力将使用户及时收到问题的答案,这为人工智能模型提供了全新的新界面与体验。同时,它也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如何使用数据来训练模型,以生成更精确的文本。 对于开放性问题的回答,ChatGPT可以有条理、有层次的给开放性问题一个方案。ChatGPT还能够尝试用第一人称进行对话。可以说,ChatGPT不仅具备GPT-3已有的能力,还敢于质疑不正确的前提和假设、主动承认错误以及一些无法回答的问题、主动拒绝不合理的问题、提升了对用户意图的理解以及结果的准确性。 ChatGPT具备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甚至还会“思考”,其不单从海量信息中积累学习成果,还会在思辨过程中成长。 除了简单的对话,ChatGPT可以根据上下文内容像人一样给用户恰当的反馈。让用户真的有聊天的感受,言之有物,还能知错就改,要比现在的AI聊天软件更人性。 Murati 在接受时报(The Time)采访时表示,ChatGPT 有可能彻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学习方式,而且每个人都在接受基本相同的课程,”她说。“借助 ChatGPT 等工具,你可以无休止地与模型对话,以适合你理解水平的方式理解概念。它具有帮助我们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巨大潜力。” OpenAI集合了全世界最顶尖的人才!而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就是OpenAI的灵魂人物!他是什么人?他是深度学习教父Geoffrey Hinton的学生,AlexNet的作者,本身就是「深度学习」的开创者。 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三巨头之一杰弗里·埃弗里斯特·辛顿(Geoffrey Everest Hinton),计算机学家、心理学家,被称为“神经网络之父”、“深度学习教父”。将神经网络带入到研究与应用的热潮,将“深度学习”从边缘课题变成了谷歌等互联网巨头仰赖的核心技术,并将反向传播算法应用到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5011796号 )
Copyright © 2014 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