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下教育教学应实现三个转变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成为我国义务教育课程目标。在学校教育中,课程目标的达成终归要通过课堂来实现。在课堂中,如何让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地,如何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我们需要进行以下三个转变。
首先,要实现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从教师“写教案”转变成“写学案”开始,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把学生放在课堂正中央的位置,从而确立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也正是自主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体现。
第二,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帮助学生改变原来经验式的、教条式的、被动的他主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开展差异性的、项目式的、综合实践性的、探索性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或感悟,在体验或感悟中反思,在反思后行动,在行动中成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从而开展深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人对所获取信息的主动构建过程,其激发因素是人的学习内在动力和意愿,主动、有思想、有目标地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的过程,究其根本,实际上是自主思维发展的过程。
新课标指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例如,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数的运算一致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设计数的概念和运算之间的关系,突出“数”与“运算”的一致性。让学生主动体会到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的一致性,从根本的概念上理解计数单位是数的基础,数的运算本质上是计数单位的运算,引导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发展理性思维,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地。实际上,这是学生探索性、批判性、独立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深度探究性的自主学习效率的过程。
小学语文学科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和任务群的设计,其目标关注学生整体性系统性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关联思维的形成,为学生自主的终身学习奠基。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从经验式的、惯性的固定型思维方式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方式。
成长型思维包含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方式,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动力,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勇于面对困难,乐于迎接挑战,善于发现并分析问题,善于规划和变通,勇往直前,深度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三个转变层层递进,不断深入,从以学生为主体到激发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指向更核心的思维底层。思维方式的转变,尤其是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推动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最根本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