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6日至17日,在中国屈原学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顺义学校、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中国屈原学会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联合举办了第十二届全国自主教育峰会北京论坛。本届峰会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自主创新,围绕“减负增效启新程,自主创新迎未来”主题,在双减和新课标背景下,聚焦学校文化、学校课程、学校课堂,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自主发展。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学习古诗时,要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新课标中明确划分了学习任务群,其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指出,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诗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用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 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首联上句中的“新”字,既点出了新近下雨之意,又表现出清新如洗的感觉;颔联写景,描绘了一颗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图画,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颔联描写人的活动,由竹喧而知浣女归来,由莲动可见渔舟顺流而下,用洗衣女子的欢声笑语以及荷叶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尾联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由于山间景物如此清新美好,令人流连忘返,所以诗人流露出长久隐居于此的心愿。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学习古诗的能力,他们能够利用看插图,借助注释等多种方式理解古诗。《山居秋暝》语言质朴,学生借助注释可基本理解古诗大意。但在预习调查中,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理解为何作者说王孙自可留,课上需要老师围绕此核心问题展开教学。针对首联“空山新雨后”,大多数学生对空山的理解仅停留于字面意思,仅理解为山林空旷,课上需要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王维诗空灵清澄的特点。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在课上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加深体会。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2.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重难点) 3.理解作者“王孙自可留”的几层内涵。(难点)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诗题。 2.书写诗题,理解诗题。 3. 回忆学过的王维诗作,了解作者。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精通诗书音画,被称作“诗佛”。 4.出示学生课前质疑的问题,为什么王维说“王孙自可留”? 过渡语:王维既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为何要隐居山林呢?我们一起去诗中找找答案。 2. 初读课文,感悟诗意 ① 自读古诗,指名读正音。 ② 齐读古诗 提问:既然苏轼对王维的评价是诗中有画,假如此刻你就在这片山林,你能看到什么画面?听到什么声音呢? 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感批注在书上 ③ 说画面 ④ 提问:结合着咱们刚才想象的画面,想想王维为什么想留在这片山林中呢? 小结:是的,因为这里的景色太美了,所以他才不想离去。所以他才这样感叹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审美创造是通过感受、理解、赏析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丰富的审美经验。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感受山林静美,从而能体会到王维为何说王孙自可留。 任务2:学习动静结合手法 过渡:孩子们,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咱们再来共同感受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卷。 空旷的山林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树影斑斑驳驳。听……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叮咚作响,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真美!(播放轻音乐) 提问:如此静的山林中,不应该鸦雀无声吗?怎么有这么多动态的描写? 预设:正是因为静,才能听到这么多声音。 小结:对,这就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在很多古诗中,都用了这个手法,齐读。 出示资料: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过渡:这些诗句中,都是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因为人语、鸟鸣、蝉噪才使得山林更加空幽。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本环节意在完成课后第二题。同时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比较山林中的静态美与动态美,进而理解以动衬静的写法。 任务3:感受山民淳朴(王孙自可留原因之二)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王维是因为景色太美了想留在这里,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引导学生关注画面中的人物。 提问:为什么在王维的诗中要出现浣女、渔夫这样的人呢? 预设:因为他觉得这些人很美。 过渡:孩子们古诗真正的魅力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发挥想象力,在这幅画面中,你仿佛还能看到什么人? 预设:樵夫、渔夫、牧童…… 过渡:王维可喜欢那里的人了,在他的诗中多次了淳朴的山民。 出示资料: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王维《渭川田家》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王维《田园乐》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小结:通过这些诗句,我们知道了王维想要留在山林中还因为:山民淳朴。结合着理解读诗句后两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任务四:感受王维志向高洁(王孙自可留原因之三) 过渡:王维想要留在山中,不仅陶醉于美丽的景色中,不仅是因为喜欢这里的人,还因为什么?诗言志,歌永言,结合着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想想原因。 ⑧观察在诗中描述的景物,引导学生明白其内涵: 月、松、泉、石、竹、莲 松、竹经寒冬却不凋谢,与梅花并称岁寒三友。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拥有着高洁的本性。 小结:这些景物还象征着作者高洁的志趣,所以作者说春天的美景逝去就逝去吧,我愿与这些象征着高洁的景物一起留在山林中。 所以我们知道,王维想要留在山林的原因有: 山林静美 山民淳朴 志向高洁 ⑨背诵古诗 出示课前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诗中描写这么多的景物,诗人却说是空山呢? 过渡:这里的空,指的是心空,王维已经看淡了一切,他只想与自然合二为一,所以在以往他写的诗作中,有80多首都写到了空字,实际突出了他自己内心的纯净和对自然的向往之情。 【拓展资料】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设计意图】:拓展资料,深入理解王维说王孙自可留的原因,解决预习中学生提到的核心问题。 三、对比《渔歌子》,感受画面,深入理解动静结合 ①读《渔歌子》 ②对比两首古诗,说相同点。 ③说画面,感受动静结合。 过渡:孩子们,古代的诗都是吟诵出来的,咱们一起试着吟诵一下吧。 ④吟诵《山居秋暝》 【设计意图】:对比阅读,勾连本单元语文园地,再次感受动静结合手法。 四、布置分层作业 1.完成《山居秋暝》的诗配画。 2.仿照《山居秋暝》的形式,试着创作古诗《校园秋景》。 先学后教,是本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整体性的尝试。在学生已经在教学前预习完的基础上,让学生去针对课文中读不懂的地方提出自己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汇总,归类,再化为核心问题在课上进行重点教学,从学情出发,进行设计,再回归课堂,让整节课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成为高效率的解决问题的课。在《山居秋暝》一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都在课上得到了解决,对古诗的疑问的消解,加之大量资料的引入,让学生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了关注和针对性的讲解,拥有自己被重视的感觉,对课堂的参与感更强了,所以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了,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的气氛也是我比较满意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突出,抓住了课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进行教学,始终抓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语言积累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都有所涉及。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新的字词,积累了很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精彩词句,更能够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抓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重点语句分析出景物的美,提升了其欣赏美、理解美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还能够理解我们中国人对四季之美的深刻领悟,并认识到一首诗、一首词中体现出的厚重的文化内涵,从而更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而有意识地去传承我们的文化。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5011796号 )
Copyright © 2014 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