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条件下的自主课堂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大量乡镇学生进入城市,给本来就不完善的义务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县级城市和各城市城乡结合部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学校班制扩大问题,大班额问题普遍存在,给学校造成极大的压力。班级规模过大对教师和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及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对师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对每个学生而言,教师的平均“教育关照度”降低,影响到课堂教学管理,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在新课程中,如何将新课程理念与大班额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如何在大班额的条件下,关注所有学生,如何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在大班额条件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等一系列问题都在困扰着教师,值得研究和亟待解决。 目前,大班额条件下的自主学习课堂,大多都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自主学习”。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由数量最少的优等生、适当数量的中等生、数量较多的学困生组成,从主观情绪上讲,容易出现学优生唯我独尊心理、中等生和学困生嫉妒心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影响小组合作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建立自主合作小组的过程中,考量这些因素。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中,自主合作成为课堂顺利实施的关键,课堂实施过程中,由于存在上述学生心理情绪,往往会出现师生、生生、小组成员之间“不合作”的情况,一旦出现这种“不合作”,这种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就失去意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合作”呢,下面从心理角度进行分析: 社会惰化心理 社会惰化心理是指个人与群体(即小组)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这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理,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往往能发现小组成员你推我让,抱怨所分配的任务太多或不喜欢,习惯把困难推给其他成员,最终不能完成任务,造成整体小于部分效果的社会惰化效应。例如,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任务分工过程就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可能有三个: 第一,评价机制。在群体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是不记名的,他们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因为这时测量的结果是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所以,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因而他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使得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减弱了。 第二,认知力。在群体中的个体,也许会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开始偷懒了,从而使自己的努力下降。 第三,作用力意识。在一个群体作业的情况下,每一个成员都是整个群体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来的影响,那么,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被减弱,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从上述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学生认为自己的贡献无法被衡量时,小组的合作效率就会下降。因此,为了削弱社会惰化效应,在合作学习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评价,增强学生的公平感,公平、客观地测量小组中每个成员所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共同目标,进行明确细致的分工,责任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严格检查、个别测试验收和反馈,使学生感到虽然在小组中学习,但不能依靠他人。 搭便车心理 搭便车心理是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小组的利益所作的努力,小组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个人承担,这就是搭便车效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虽然全体小组成员客观上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但是个别学生活动时缺乏主动性或干脆袖手旁观、坐享其成;我们也会看到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参与了活动,实际上却不动脑筋、不集中精力,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搭便车”现象。 在合作学习中,虽然全体小组成员客观上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但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却容易形成“搭便车”的心理预期。 产生“搭便车效应”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异质分组客观上使学生的动机、态度和个性有差异,其次许多学生没有完成合作技巧的培训,对于合作学习的评价的“平均主义”,即只看集体成绩不考虑个人成绩的做法,采取消极应对的办法。“搭便车效应”的危害非常大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合作规则”而忽视小组成员的个人需求,可能会使每个人都希望由别人承担风险,自己坐享其成,这会抑制小组成员为小组的利益而努力的动力。而且“搭便车”心理可能会削弱整个合作小组的创新能力、凝聚力、积极性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合作小组的规模较小,由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对整个小组都有较大影响,其个人的努力与奖励的不对称性相对较小,会使“搭便车效应”明显减弱;而且缩小小组规模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社会惰化现象会削弱,能够取得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因此,根据具体情况缩小小组规模是很必要的。 (异质分组是按照能力高与低、擅长与不擅长口头表达、好动与好静、喜欢理科类与喜欢文科类、男生与女生等特质进行分组。这种多元组合通常能促进合作,信息和观点流动传递快;这种组合与社会人群组合一致,使学习者接触相同和不同的类型,从而为对话提供动机,为分享提供需要,能激发兴趣和能力,积极完成小组任务。)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能力较强的成员受到尊重,并取得领导地位,甚至抢尽风头或牺牲其他组员的利益来自我获益,而能力较低的成员,则完全丧失了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是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积极作用是:“马太效应”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荣誉和越来越高的评价,这对小组内表现一般的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他们去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太效应”将客观上促使组内竞争的产生,而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这是符合合作学习的精神的。其消极作用是:获得高评价的学生,如果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的态度,容易产生居功自傲、遭小组成员非议等不利合作行为的现象。很显然,如果一味放任小组成员自发无序地竞争,只会导致不均衡的加剧。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消除“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则需要我们努力实现评价的公平感。“马太效应”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以及老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进步。所以,在合作学习的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教师还需要讲究评价策略,做到指导与激励相结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小组中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应注意到他们的点滴进步。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从众效应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以多数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与之趋向一致的现象。从众效应既包括思想上的从众,又包括行为上的从众。 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学困生由于自信心的不足以及事实上的知识储备不足,导致了他们容易在毫无思考的前提下人云亦云,甚至直接不经大脑地“照搬”同组同学的作业。在实施课堂讨论的初期,每个人都会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没有了自己的观点,只能跟着别人走,别人说什么他就说什么,或者是坐在旁边听别人说、看别人做,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 毋庸置疑,从众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小组意见。然而,由于从众效应表现为趋向学习结论一致,而不一定是学习结论正确,部分学生容易与自信或学习优秀的小组成员的观点、思维方法形成一致,而忽视自己的观点、思维方法正确与否,小组合作的结果可能是以虚假的多数形成错误的小组结论。因此,有时候合作学习会弱化独立思考的趋势,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个体感,使人“人云亦云”。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其次,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解除小组群体的压力,建立鼓励所有成员自由发挥自己不同意见的规则;再次,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注意答案的多样化,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 对策 要在大班额条件下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不合作现象,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理解。在大力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应该全面完整理解其意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发主动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其次,课前充分准备。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小组规模,进行异质分组,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内容。比如要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开的,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这一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习得的,要有意识的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第三,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教师也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第四,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具备对异质性小组进行、调控、促进等组织技能,及时地诊断与处理问题,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能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进行帮助,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促进。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在合作学习中,要巧妙地把教师自己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和社会技能。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要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另外,教师要尽力营造一种愉快的自主合作学习环境;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活动过程,指导合作的技巧,调控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完成任务;评价机制上,要破除“平均主义”的做法。谨防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虚假共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5011796号 )
Copyright © 2014 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