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教育部《关于推进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治理水平的若干意见》的出台,“管办评分离”制度框架背景下如何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如何培育、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这些话题迅速成为教育行业关注的热点。 日前,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管办评分离背景下的教育评价新视野”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谈松华、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香港考试及评核局总监罗冠中等专家,围绕教育评价与管理创新、教育评价促进质量提升、教育评价的国际经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专家们普遍认为,建立全面合理的评价制度迫在眉睫,管办评分离将催生教育新常态。 “中国教育评价在整个教育制度建设中是一个薄弱环节,现在中国教育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测评,而考试测评又更多是侧重在学生学业知识的考评上,很难全面评价学生、全面评价学校,更难全面评价教育行政部门,所以这样一种评价是需要改进的。”谈松华说,“教师的评价也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教师评职称主要看论文,教师普遍认为发表论文多就是水平高,这就产生了片面的导向作用。所以,如何建立一种更加全面合理的评价制度迫在眉睫”。 在谈松华看来,教育评价是一门科学,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不是政府行政措施所能完成的。要建立专业的科学评价制度,需要研究国际教育评价的经验,把这些经验和本土情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评价制度。 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评价制度?孙宵兵认为,首先要解决专业化的问题:“现在从其他的角度来谈教育的情况太多了,一会儿说要发展边远地区教育,一会儿说要解决教育领域某些特别的问题,比如腐败问题等。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所以教育质量和评价,一定要从专业化的角度来讲。” 中国教育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新常态,这是与会专家所达成的共识。王烽将这种新常态概括为五个转变:第一个是资源性教育向品质性教育转变;第二个是供给导向教育向需求导向教育转变;第三个是生产型教育向服务型教育转变,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这个转变决定了教育的个性化趋势;第四个转变是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转变,教育回归生活,学校回归社区;第五个就是由传统教育管理向现代教育治理转变,即教育管理民主化。 这种新常态决定了教育评价必须改变,“其落脚点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不是外在标准”。在这方面,上海浦东新区已经进行了10年卓有成效的探索。该区教育局负责人在会上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一是打造有限的政府。政府该管的主要是区域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公共财政投入、政策设计、质量监控、服务平台建设等;二是打造专业的社会组织。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管理服务、教育评估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浦东的教育类社会中介组织近年来已从9家发展到47家;三是打造自主的学校。将教职工聘任、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组织、自我评价等权力完全交给学校,主要通过校长责任制、校长负责制、校长职级制、现代学校制度和规划引领等,加强学校自主办学的意识和能力。 “建设和完善学校自评、第三方社会机构评价和政府督导三者相互分离又相互促进、监督的体制,才能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这是众多专家的呼声。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5011796号 )
Copyright © 2014 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