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单元整体备课寒假集中培训 数学 四年级 目标、整体、关联,落实双减,赋能教师,寒假期间聚焦新学期,自主联盟校开展单元整体备课培训活动,促进师生自主素养提升。大家携手开展各年段主题式单元整体备课指导,为新学期提质增效夯实基础。 钱守旺,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课程室副主任,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动感课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教育部国培专家,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分册主编,全国自主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北京市教育学会课程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马云乡村教育校长委员会委员。 活动主题:数学广角板块的实践案例解读(在线进行); 活动对象:四年级数学教师(成都和北京自主教育实验校); 活动重点:基于问题,单元整体备课,自主学习; 活动特色:以问题贯穿培训,以互动促进效果,以反思促进落实; 活动时间:2023年2月2号下午 13:30 —17:00(时长3个半小时)。 主 持 人:彭莉—成都高新大源学校 钱老师围绕主题“数学广角板块的实践案例解读”进行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讲座。教师代表与钱老师进行了线上互动,收获满满。 “综合与实践”是一个重要内容领域,这个部分反映数学课程与数学教学改革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综合、实践的过程去做数学、学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 理解和把握这个领域,对于数学课程的发展和数学教学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之一《2022年版课标》在《2011年版课标》基础上,对"综合与实践”领域做了较大调整: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被纳入“综合与实践”领域中,加强了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以主题活动、项目学习等形式呈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第一学段(1—2年级) 【内容要求】 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涉及“认识货币单位,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等知识的学习,关注幼小衔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主题活动 1:数学游戏分享 在具体情境中,回顾自己在学前阶段经历的与数学学习相关的活动,唤起数学学习感性认识和学习经验,激发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尝试运用与数学学习相关的词语,逐步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例 47)。 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数学实践活动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做数学”比让学生知道数学事实更为重要。 一方面,小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到中高年级虽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要结合感性材料进行。因此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需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再创造"数学教学方法,他说,“再创造”数学教学方法就是把数学作为一种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方法,称之为“再创造"。弗赖登塔尔强调学生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再创造”,数学实践活动就是“再创造”。当前提倡的“综合与实践”正体现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自主探索与发现创造数学的教育理念,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重要途径之一。 【内容要求】 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涉及“认识货币单位,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等知识的学习,关注幼小衔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主题活动 1:数学游戏分享 在具体情境中,回顾自己在学前阶段经历的与数学学习相关的活动,唤起数学学习感性认识和学习经验,激发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尝试运用与数学学习相关的词语,逐步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例 47)。 主题活动 2:欢乐购物街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了解货币的意义,具有勤俭节约的意识,形成初步的金融素养(例48)。 主题活动 3:时间在哪里 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时、分、秒,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并述说时间的长短,了解时间的意义,懂得遵守时间(例49)。 主题活动 4:我的教室 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例50)。 主题活动 5:身体上的尺子 运用学过的测量长度的知识,发现自己身体上的一些“长度”;利用这些“长度”作为单位,测量空间或其他物体,积累测量经验,发展量感(例 51)。 主题活动 6:数学连环画 结合自己的生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记录自己的经历,或述说一个含有数学知识的小故事,表达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 52)。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在活动目标的统领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参与的热情。同时,教师还能帮助学生分析学习问题,不断调整目标,完成对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工作。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源于生活。选题的来源应该是学生身边或周围发生的事情,而并非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事情,也不是教师的生活世界里发生的为小学生所不知道的事情。 (2)面向现实。学生所确立的活动主题应该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主题是对学生自身、家庭和学校甚至是社会有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这样才能具有研究的价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3)选题的可行性。选择的题目应当是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范围内所能解决的。选题的难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必须在现有的条件和能力下所能够克服和解决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经验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特点,它的设置与实施,对于长期从事学科课程和习惯于课堂教学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长期以来,在学科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均是一种知识的占有者和权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探究和关注的内容已大大超出了教师的知识范畴。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教师的知识权威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在学科课程的实施中,由于教师在知识占有上的优势,因此,教师更多的是一个知识权威和传道者的角色,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由于教师在知识的占有上不再具有传统的优势,因此,教师的角色也很难再拘泥于原有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多是一种以课堂为中心的讲授法,其目的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课程本身并没有系统的知识逻辑体系,也不以追求系统的知识为主要目的,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关注的也不仅是书本知识,而是身边的各种问题。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要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进行自主探究与实践体验,因此,教师仅凭单一的讲授法是无法完成课程实施任务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中,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采用的是一种“忠实”的取向,教师的能力更多集中在课堂教学技能上。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需要教师采取“创生”的课程实施取向,需要教师能自主开发活动主题、充分开发和运用各种课程资源、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等,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无疑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对于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挑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它适应的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倡导的是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核心的价值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少教师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完全以书本知识为核心,还存在着“考什么、教什么”的想法,上述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 讲座结束后,13所参会校的教师代表进行了总结发言,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5011796号 )
Copyright © 2014 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