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探究 | 独立思考 尝试探究(自我) 1.用搜集的资料,讲讲二人的故事。 2.故事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文本中,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 设置冲突,激发质疑。 1.我们一起穿越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走进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板书:“伯牙鼓琴”)谁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课文写的是谁的故事? 2.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你对于这两个人物有怎样的了解呢? 3. 我们学习文言文,都会用到哪些方法? |
总结提升 | 多样表达 辨别选择(团队)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说一说:仿佛看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2)谈一谈:这样的画面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 (3)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 关注差异,梳理完善。 1.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和子期是知音呢? 2.伯牙被人们称为“琴仙”。想象一下,从他的琴声里还能感受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3.可是课文中为什么只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 4.锺子期听到的仅仅是美妙的琴声吗?他还听出了什么? 5.伯牙是上大夫,子期是樵夫,他们的地位如此悬殊,可最终成为彼此的知音。你是否有了新的理解? 6.但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子期不幸染病身亡,伯牙是怎样做的? |
拓展应用 | 自主练习,学以致用(自主) 1.拓展鲁迅和瞿秋白的故事。 2.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有一句话叫作高山流水遇知音。 3.文人追求自己的知音,古诗文中也常常提及到。 孟浩然在《示孟郊》中写道: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李白在明月下听卢子顺弹琴,用诗抒发知音难觅的感叹: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王安石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抒发自己知音不在的苦衷: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 | 多元评价,促进应用。 (多方搭台,促进拓展) 1.破琴绝弦的行为背后,包含了伯牙对音乐的看法,对音乐的理解。也包含了他对生和死的看法。伯牙真实的想法究竟是什么呢? (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那一声琴碎,使得伯牙的琴声终成绝响。但是,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只是山水之间多了一段关于“知音”的千古佳话,道是无“琴”却有“情”。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他们荡气回肠的朋友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