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6日至17日,在中国屈原学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顺义学校、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中国屈原学会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联合举办了第十二届全国自主教育峰会北京论坛。本届峰会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自主创新,围绕“减负增效启新程,自主创新迎未来”主题,在双减和新课标背景下,聚焦学校文化、学校课程、学校课堂,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自主发展。 1.在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统计中的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感悟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价值。 2.在真实情境中能根据平均数进行推理、判断、预测与交流,发展数据意识。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平均数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1.备课准备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是2022版课标中统计与概率的主线之一,强调感悟数据收集、整理、表达与分析的过程。关于“平均数”,新版课标的内容要求是“探索平均数的意义,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对平均数意义的探索和应用,而不是单纯的平均数计算。平均数也是统计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它作为统计量,是承载着信息的重要数据,是人们判断与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新版课标“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框架下,平均数的统计应用价值尤为凸显。教学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进而感受数据的力量,逐步学会思考、表达与交流合作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 在一、二学段中,学生能够用图、表等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形成了初步的数据意识。感受了使用平均数的必要性(两个小组人数不同,不能再用总数作为比较依据),体会了平均数的代表性(平均数代表的是小组的整体水平,而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量),了解了平均数的趋中性(平均数可以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统计量),也意识到了平均数的随机性(如果增加一组数据,是否会对平均数造成影响?),并且能够用平均数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在本学段,是对较复杂平均数的进一步认识,将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代表性、趋中性及随机性,同时更加注重理解平均数的现实统计意义。 2. 三阶六步课堂实践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5011796号 )
Copyright © 2014 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