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享——数学《平均数》【第十二届全国自主教育峰会北京论坛】 ...

2022-12-28 09:4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12| 评论: 0


第十二届全国自主教育峰会北京论坛
教学设计分享

2022年11月16日至17日,在中国屈原学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顺义学校、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中国屈原学会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联合举办了第十二届全国自主教育峰会北京论坛。本届峰会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自主创新,围绕“减负增效启新程,自主创新迎未来”主题,在双减和新课标背景下,聚焦学校文化、学校课程、学校课堂,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自主发展。

吕晓楠—北京市通州区龙旺庄小学
《平均数》
“问题 ”为导向的自主学习课堂实践
01
教学目标

1.在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统计中的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感悟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价值。

2.在真实情境中能根据平均数进行推理、判断、预测与交流,发展数据意识。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平均数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02
教学过程

1.备课准备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是2022版课标中统计与概率的主线之一,强调感悟数据收集、整理、表达与分析的过程。关于“平均数”,新版课标的内容要求是“探索平均数的意义,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对平均数意义的探索和应用,而不是单纯的平均数计算。平均数也是统计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它作为统计量,是承载着信息的重要数据,是人们判断与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新版课标“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框架下,平均数的统计应用价值尤为凸显。教学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进而感受数据的力量,逐步学会思考、表达与交流合作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

在一、二学段中,学生能够用图、表等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形成了初步的数据意识。感受了使用平均数的必要性(两个小组人数不同,不能再用总数作为比较依据),体会了平均数的代表性(平均数代表的是小组的整体水平,而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量),了解了平均数的趋中性(平均数可以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统计量),也意识到了平均数的随机性(如果增加一组数据,是否会对平均数造成影响?),并且能够用平均数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在本学段,是对较复杂平均数的进一步认识,将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代表性、趋中性及随机性,同时更加注重理解平均数的现实统计意义。

2. 三阶六步课堂实践

课堂规则:问题导向,尊重生成,有效对话,发展数据意识。

学科本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数据意识。

学生

教师

思考探究

独立思考  尝试探究(自我)

1.感受跳绳锻炼的重要性,介绍自己的跳绳成绩。

2.读取表格信息,了解班级跳绳情况。











提取数学信息,提出关键问题

预设1:发现两个班的男生和女生人数不一样,平均成绩也不一样,班级总人数也不一样。


预设2:发现这两个班都是女生的平均成绩比男生的平均成绩高,平均成绩最好的是10班的女生。

补充:就是男生或女生的跳绳总数除以男生或女生的人数,得到的平均数。

预设3:平均成绩是144+150个。


预设4:总平均成绩是(144+150)÷2

预设5:平均成绩应该是全班的总成绩除以全班的总人数。


设置冲突,激发质疑。

1.情境导人,激发兴趣。

跳绳是一种重要的体育锻炼方式,同学们从一年级就开始练习了,你们的跳绳成绩提高到什么程度啦?

2.学校准备进行一次跳绳团体比赛,全班参赛。

咱们班的跳绳成绩怎么样?和10班比呢?先来看看孙老师提供的一份班级成绩记录表吧! 

出示:班级一分钟跳绳成绩统计表

 image.png

image.png

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追问:什么是男生、女生的平均成绩?







揭示研讨问题:在全班平均成绩的计算上大家有了不同的想法,到底怎么才能算出全班的平均成绩呢?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3.提出探究要求

9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呢?

1)独立探究:思考表中的数据有什么联系,再算出班级平均成绩。(可以使用计算器)

2)小组分享,说一说你这样计算的道理。

3)限时6分钟。



4.组织研讨

监控问题:你更同意谁的想法呢?















提升认识:平均数能够代表一个班级的平均水平,并不是具体某一个同学跳的个数,所以平均数也可以是小数。

差异呈现 通性通法(结伴)

1.小组逐一汇报:

预设1(班级平均成绩之和)÷2

144+150)÷2=147(个)

质疑预设1:把男生和女生的平均成绩相加,再平均分成两份,得到的不是班级的整体平均成绩,只是把两个数据的和平均分成了两份。


预设2:(平均成绩之和)÷班级总人数

144+150)÷(25+15=7.35(个)

质疑预设2:方法二只算了两个成绩的和,却分给了全班人数,导致结果非常小,不符合跳绳的实际水平,也不是班级的平均成绩。

预设3:错误列式

144÷25+150÷15

质疑预设3144150已经是平均数了,不能再分给更多人了。

预设4:(全班成绩之和)÷班级总人数

144×25+150×15)÷(25+15=146.25(个)

补充预设4:方法三是把全班的跳绳个数,平均分给全班的跳绳人数,这样是总数÷份数,能够体现班级的平均水平。

预设5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144×25+150×15)÷(25+15)≈146(个)

质疑预设5因为146.25不是某一个人跳绳的个数,而是代表整组的平均水平,所以可以不用估算。

总结提升

多样表达  辨别选择(团队)

1.观察比较,小组交流不同方法,经历理解、质疑和补充,得出正确方法与结论:要用全班所有人的成绩总和,除以全班所有人的人数总和,才能得到一个班的平均成绩。

2.利用模型计算另一个班级的平均成绩。

关注差异,梳理完善。

1.建立模型:根据我们刚刚的研讨,根据板书贴提示,小组内再讨论一下,怎么算出班级的平均成绩呢?


那么请你快速算出另一个班的成绩吧。


2.感受平均数易受影响

哪个班的平均成绩好一些?这就是我们正式比赛那天的成绩了吗?

小结:说明班级平均成绩,容易受到数据变动的影响。

思维碰撞 共同概括(全体)

在对比中预测平均成绩的变化

预设1:不一定,因为两个班级的平均成绩相差不多,如果另一个班发挥好,咱们班可能会输

预设2:咱们班发挥好,也可能还会赢。


拓展应用

自主练习,学以致用(自主)

1.自主完成、汇报交流

预设:用(两班的跳绳总数)÷(两班人数)=两班的平均数。

小组合作计算。

2. 预设:不能代表,因为只是我们两个班的,不能代表全年级的水平。


3.预设:需要知道全年级同学的跳绳总数,和全年级的人数。

4.预设:属于比较优秀的水平。



不一定,还需要知道全区所有五年级同学的跳绳总成绩,和全区五年级同学的人数。


5.预设:了解全国的五年级同学跳绳的总成绩,和跳绳的总人数,得到平均成绩,再根据平均成绩,制定评分标准。














出示练习题

一、感受平均数的价值

1.如果想知道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你会计算吗?算一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提出研讨问题:那么这个数据,可以代表我们五年级同学的水平吗?


3.追问:那么如何能够得到五年级的平均成绩呢?

4.继续研讨:观察一下这些数据,你能说说咱们年级的跳绳成绩在学校里属于什么水平吗?

一年级:82 三年级:104 六年级:152

那么在通州区呢?



5.在下一学年,我们即将迎来非常重要的体质健康测试,看一看评分标准,你觉得是如何制定的?

image.png

总结:大家说得都非常合理,不仅能用平均数来代表一个班、一个年级、甚至是全国五年级同学跳绳的平均水平,还能发现平均数很容易收到影响,也很随机,并且能够根据数据及数据背后蕴含的信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判断和决定。看来统计对我们生活的帮助可真大!


二、联系实际,体会平均数的应用

那么生活中你遇到过需要用平均数解决的问题吗?

三、回顾学习过程,分享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平均数有了什么新认识吗?

四、课后评价

1.课后练习:如果每班选出3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比赛,根据这些同学的成绩情况,应该选谁呢? 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image.png

2.课后实践活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将调查结果用喜欢的方式呈现,再说说你们的发现。

共同拓展,建立模型(集体)

1.分享平均数的生活应用

预设1:班级平均分

预设2:人均收入等等

2.分享学习收获

预设1:必须要用总个数除以总人数才能得到平均数,比之前的更复杂了。

预设2:平均数不一定都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预设3:平均数比较容易受到数据变化的影响,也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决定。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5011796号 )

Copyright © 2014 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