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
科研课题

【学思反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杨庄校区——英语专家进校指导 ... ...

2025-6-12 10: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3| 评论: 0

英语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杨庄校区

      每一次专业的引领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教学探索的道路。6月11日,王晓东专家踏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杨庄校区,以《数智背景下教书专业能力提升》为主题,为全体英语教师带来课例分享。

01.学思行研修笔记
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基于主题意义的学习活动设计培训感想
教师葛欣竹

      王老师的培训给我很大启发,让我对基于主题意义的学习活动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创设有意义的活动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也明确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这样的活动。

      首先是活动设计要有层次,低阶、中阶和高阶缺一不可。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有层次的活动是至关重要的。低阶活动是基础,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Family Tree”这一主题时,低阶活动可以是让学生识别家庭成员的英文表达,如“mother”“father”“sister”。通过简单的图片匹配或单词拼写练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家庭成员的英文表达,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中阶活动则是在低阶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中阶活动可以是让学生阅读一篇与主题相关的短文,然后回答一些细节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阅读和精读技巧,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并能够提取关键信息。这种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高阶活动则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挑战,它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和思考。例如,在“Family Tree”主题中,高阶活动可以是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家庭树,并用英语介绍家庭成员的特点和爱好。

       第二点是教学目标的撰写应以探究意义为核心。传统的教学目标往往以词汇和句型的掌握为主要目标,而王老师强调,教学目标的撰写应以探究主题意义为核心。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理解主题的意义和价值。以“Family Tree”为例,教学目标可以是让学生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家庭成员的英文表达,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言知识,还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价值。这种以探究意义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所学内容,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知识记忆上。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

       第三点是教学活动设计要有策略,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在教学活动设计中,策略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王老师提到的一些策略让我受益匪浅。例如,梳理信息可以借助表格。在“Sports”话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听力完成“How well can they play ping-pong and jump rope?”通过表格的形式,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梳理和整理信息,同时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此外,给学生举例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有效策略。在“Family Tree”主题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家庭树示例,并用英语进行详细的介绍。然后让学生模仿这个例子,设计自己的家庭树并进行介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用语言表达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口语运用能力。这些策略的运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王老师的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创设有意义的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设计有层次的活动,以探究意义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课堂教学反思,我们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效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在语言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努力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02.学思行研修笔记

基于主题意义的学习活动设计培训体会

教师:赵玉平

       参加王晓东老师组织的《小学英语基于主题意义的学习活动设计》培训,于我而言是一场思维与理念的深度共创。这场培训如甘霖润泽,让我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找到了更清晰的方向与更丰富的灵感。

一、拨云见日:重视对主题意义的认知维度
       过去的教学中,我们过于关注知识的“零部件”,将英语词汇、语法拆解成孤立的知识点,通过反复讲解与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然而,学生在实际实践中常常陷入“有知识、无表达”的困境,课堂也因缺乏情感共鸣与思维碰撞而显得沉闷。

       此次培训让我看到,主题意义是英语教学的灵魂所在。它不是单纯的语言标签,而是承载着文化理解、价值塑造与思维启迪的立体空间。这种语言学习与素养培养融合的理念,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教学认知。

二、诚之之间:重塑学习活动设计逻辑
       培训中王老师展示的案例,如同一把把精巧的钥匙,开启了我对活动设计的新思路。以往的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主,学生单向模仿,学习内容各自为政,学生疲于应付,难以形成知识体系。

       如今,我尝试以主题意义为线索,构建“情境运用、协作探究、迁移创新”的活动体系。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思维,真正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三、知行思得:在实践中优化教学方向
       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他们在主题活动中找到信心、大胆表达,课堂成了思维碰撞的舞台。但实践也暴露出诸多不足:例如在“职业体验”主题活动中,由于讨论任务难度设置不足,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参与度较低;模拟情境的问题与流程设计未能完全激发学生的代入感。

       未来,我将从三个维度优化教学:一是建立“学情动态档案”,通过课堂观察、学习问卷精准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分层递进的活动任务;二是注重资源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获得更鲜活的学习体验;三是构建“反思、调整、再实践”的闭环,每次课后记录活动亮点与不足,与教研组共同研讨改进方案。

       这场培训不仅更新了我的教学方法论,更点燃了我对教育创新的热情。我愿以主题意义为灯塔,持续探索有深度、有温度的英语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言学习中收获知识的力量、思维的成长与生命的启迪。

03.学思行研修笔记

基于主题意义的学习活动设计培训体会

教师:胡浩

       在参加本次“小学英语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专题培训后,我对英语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新课标倡导的“主题引领、语篇依托、活动推动”理念有了更清晰的实践方向。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深化了对“主题意义”教学价值的理解
       传统英语教学往往侧重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本次培训强调以主题意义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让我认识到:

  1. 语言学习不局限于单词与语法,而是与生活场景紧密结合;

  2. 主题是连接语言、文化和思维的纽带,能激发学生深度参与;

  3. 在主题活动中学习语言,学生不仅能掌握语言形式,更能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导向,实现“语言—文化—思维”的融合发展。

二、掌握了主题意义活动的关键策略
      培训中通过案例解析,我学习了如何有效设计“主题引领型”学习活动:

  1. 主题选择生活化、情境化
    如“节日文化”“环境保护”“家庭关系”等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易于引发共鸣,激活背景知识。例如:以“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为主题,设计文化对比任务,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春节与圣诞节的异同。

  2. 活动设计层次化、任务化
    “感知主题—探究主题—表达主题”设计活动链:

  • 感知层:通过歌曲、视频、图片等导入主题,激活兴趣;

  • 探究层:设计问题链、小组合作任务(如调查、访谈、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析主题内涵;

  • 表达层:创设真实表达任务(如海报制作、短剧表演、倡议书写作),实现语言输出与思维拓展的统一。

  1. 跨学科融合拓展思维深度
    将英语与科学、艺术、德育等结合。例如,在“Protect Our Earth”主题中,融入科学知识(污染类型、环保措施),并设计“绿色校园倡议书”写作任务,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反思与改进:从“教语言”转向“教素养”
      以往我的课堂活动常常停留在机械操练层面,而本次培训让我意识到:

  • 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活动设计应赋予学生选择权与表达空间(如自主选题、合作分工);

  • 评价需基于主题理解与思维品质,不仅要评价语言准确性,更要关注观点逻辑性、文化理解深度;

  • 教师角色是“引导者”而非“传授者”,通过提问、提供支架(如语言框架、资源包)支持学生自主探究。

四、实践方向:让主题意义“落地”课堂
     未来教学中,我将尝试:

  1. 单元整体规划:以单元大主题统领各课时小主题,避免教学碎片化;

  2. 创设真实任务情境:如模拟“国际文化展”“环保小记者”等角色,增强学习使命感;

  3. 重视文化氛围与情感体验:在主题活动中融入中外文化对比、价值观引导,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本次培训不仅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更提供了可操作的设计路径。基于主题意义的活动设计,让英语课堂从“知识传播场”转变为“思维生长地”,真正实现语言学习与人的发展相统一。未来我将持续探索,让学生在理解意义中爱上英语,在表达意义中应用英语。

04.学思行研修笔记

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学习活动设计培训体会

教师:王思琪

       在此次培训中,我对于主题意义这一核心概念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我有时会陷入单纯语言知识传授的误区,忽视了语言背后承载的文化、思想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意义。而基于主题意义的教学,是以具有探究价值的主题为引领,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它不再是零散的词汇、语法教学,而是将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让学生在主题情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英语。

       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也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前设计的教学活动,多侧重于语言知识点的练习,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通过培训,我学到了许多新颖且实用的活动设计方法。例如,可以结合主题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组织角色扮演、小组辩论、项目式学习等活动。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增强语言运用的流利度和准确性;小组辩论则能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化对主题的理解;项目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同时,我也意识到,基于主题意义的学习活动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在设计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确保活动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教师还需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此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学习活动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积极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以主题意义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让英语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一定能够在英语教学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05.学思行研修笔记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活动反思

教师:张晓敏

       6月11日,学习了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案例分析。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背景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从理念走向实践。小学阶段作为语言学习的启蒙期,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融入日常教学活动,成为我们一线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思维品质提升: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跨越
       思维品质的培养需要在语言学习中嵌入问题解决任务。在介绍家庭成员的这节课中,教师用“Who cooks in your family? Who sleeps a lot in your family?”等问题进行导入,接着老师出示主题图,通过让学生猜测他们是谁来引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在内容学习时,老师围绕设计family tree进行,学生通过理解课本内容中的人物关系,到跟老师一起完成课本人物的family tree,再到设计自己家的family tree,完成思维品质的逐步提升,展现出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习能力培养:从教师主导到自主建构的转变
       学习能力的培养重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在“Doing sports safely”这节课中,我感受到了老师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跨学科的实践。教师从聊天导入,学生口语表达流畅,在聊天的过程中说出了大量运动词汇,轻松掌握了课本内容。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们将所学运动类词汇进行分类扩充,在此基础上讨论运动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教师提示,学生补充,接着引导学生自制运动安全手册,水到渠成,学生们积极投入,内驱力得到极大提升。教师的教态、教学流程设计、跨学科融入的理念值得我深入学习。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今后我将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学行为,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活动设计,让语言学习真正成为提升综合素养的载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06.学思行研修笔记

基于主题意义的教学活动设计的反思

教师:张明超

       2025年6月11日参加英语学科基于主题意义的活动设计培训,这场知识盛宴让我对英语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思考。培训中,专家深入讲解理论知识、分享大量优秀案例,让我收获颇丰,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深刻反思。

       培训中,我系统学习了主题意义的核心概念与重要性。基于主题意义的活动设计,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中孤立学习词汇、语法的模式,将语言知识融入到有意义的主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运用语言,从而实现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例如,在“环境保护”主题下,学生通过调查社区环境问题、撰写环保倡议书、开展环保主题演讲等一系列活动,不仅提升了英语表达能力,还增强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活动设计的方法与策略方面,培训也给予了我诸多启发。活动应围绕主题意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理解主题、分析主题到运用主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同时,要注重活动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此外,评价环节也是活动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进。

       回顾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在基于主题意义的活动设计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有时活动设计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主题意义的深度挖掘,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语言,难以真正理解和运用。活动形式也相对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评价环节,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改进。首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研究教材,挖掘主题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设计出更具深度和意义的活动。例如,在学习“跨文化交际”主题时,可以让学生对比不同国家的节日习俗,分析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视野。其次,丰富活动形式,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设计多样化的任务和情境,如英语短剧表演、英语辩论、英语创意写作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最后,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此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基于主题意义的活动设计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和实践,将培训所学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主题意义的探究中真正实现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研修虽短,成长不息。在王晓东专家的热忱讲解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杨庄校区全体英语教师的热情研学下,本次专家进校指导活动圆满完成。下一场知识之旅,期待思维火花的再次碰撞。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5011796号 )

Copyright © 2014 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