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 语 文 弥 漫 文 化 味 北京市顺义区李桥中小 康 维 《周易》有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注重 文明教化的民族,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正如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北京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21条改进意见》中指出—— 小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让我们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应具备文化基础,具有人文积淀,人文情怀,保有文化自信。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我将用什么开启学生的文化学习之旅?在最初,我们只是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引领学生走进文化,我们每个年级都有诵读的读本,并且诵读图书循环使用,成系列式诵读。但是在对“传统文化”的不断追问中,我们认识到“国学经典”只是中华两千多年文化中的沧海一粟,寻寻觅觅,寻寻,她便在灯火阑珊处(出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书),这本以杨德军主任、李群老师及团队打造的传统文化教材,让我们拨云见日,喜上眉梢,因为我们找到了敲开学生文化大门的金钥匙。 一、 识得庐山真面目,方能找准落脚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在小学阶段一至六年级共12册),每册4个单元,每学年8个单元,涉及礼俗篇、文史篇、社会篇、生活篇、科教篇、艺术篇、价值篇 、思想篇8大领域,每单元以“单元导读”开篇,引出4篇主体课,每课又包括若干版块,板块的设计根据年级的不同各有侧重,低年级每课包括“经典原文、思考实践、拓展园地、汉字寻根”;中年级每课包括“经典导读、经典原文、拓展园地、思考实践、诗词长廊(日积月累)、汉字寻根”;高年级每课包括“经典导读、经典原文、文化雅苑、思考实践、京味天地、诗词长廊(日积月累)、汉字寻根“,每篇文章各版块各司其职互为补充,“经典导读”:起到接引的作用;经典原文:为课文核心内容;文华雅苑:满足探求的欲望;思考实践:侧重学生的参与;拓展园地:扩大文本的外延;诗词长廊(日积月累):辐射的名句佳篇;汉字寻根:追溯汉字的本源……小学阶段各年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低年段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中、高年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思考,我认识到它不隶属于某一个学科,体现全学科育人。但与各学科又紧密相连,我们发现它与语文学科更是一脉相承,能助力语文学科更具文化味。 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方显文化内蕴。 语文课堂本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为了让语文课堂散发浓郁的文化气息,让每一个学生沐浴传统文化,我们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中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拓宽语文教学新思路,让语文再平添一抹深邃的文化意韵。 1. 挖掘二者整合点 我校语文团队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和语文教材的内容,打破年段壁垒,我们在梳理成表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的对应关系:
在寻求语文学习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链接点时,我们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统筹链接,老师们可能会发现,我们这里寻找的对应点, 有的是一一对应,如:
有的是一对多篇,如:
多篇对一篇,如: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5011796号 )
Copyright © 2014 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