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
教学设计

《自主提问》-王桐-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

2017-12-19 15:5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456| 评论: 0

自主提问之我见

劲松第四小学  王桐

    我们经常会说成功是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但很多成功人士会说成功是因为他们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好的问题远比远比问题的答案更有力量,从古至今,各个领域做的最出色的人物往往都是最会提问的人,比如莎士比亚,一句名言流传至今,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著名哲学家古希腊三贤之一的苏格拉底,他说过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们至今都在思考。爱因斯坦也是,他年轻的时候有次一边观察太阳一边问自己,我能不能追上光呢?后来人家就创立了相对论,别人恭维他聪明的时候,老先生挺谦虚的说,我就是比别人多一点儿好奇心而已。言外之意,就是自己特别会提问。

    下面我们把眼光收回到小学数学教学,数学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之二的核心就是“增强能力”,他围绕“问题”展开,一组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另一组是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往教学重视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生解答的都是现成的题目,题目全部来源于教材或教师,而学生的思维也被限制在分析,进而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始终处于下位学习阶段,长此以往,“创新意识”的培养无从谈起,而创新对于个人,甚至国家的作用不言而喻。可喜的是新课程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思维形成了闭环,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至此我们的思考不应结束,应该继续在此基础上再次发现、提问、分析、解决问题,就这样我们才能对于我们身边的世界认识的更加清晰一些,我们才能真能真正提升核心素养。

    我们再聚焦到我们的课堂,我校近些年一直依托“三级两翼”的教学模型来构建自己的课程文化,以追求积淀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践行自主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课中学会用数学眼光以及用数学的品质去更好理解生活。而自主提问能力贯穿始终。由于篇幅所限,下面我就一个课例片段来谈谈我对课堂开始阶段如何设计自主提问的思考。

      这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这一单元中的一个例题,教材中编写意图应是数学信息和问题一同出现,但这其中包含了对于学生搜集信息能力的培养。而我一开始做了这样的改动,先呈现信息,在学生搜集好信息之后,自主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您说这是培养了自主提问的能力吗?我们不可否认,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但是总觉得差了那么点儿意思,少了些力量,我和您的想法一样,所以我就再思考, 这就不得不提到自主教育中重点强调的开放精神,这个环节让我们觉得总有些别扭的地方在于我们还是给的太多了,信息的问题指向性过于明确,但凡正常的学生,经过五年多较为系统的数学学习,不用怎样思考,就会提出,小明重多少千克?这个问题。如果再开放一些会怎么样呢?我就尝试着把小明体重的这条信息也去掉了。让他们在这一环节只了解基本的知识信息,这和我们生活经验近似,我们在看书,上网时搜集到的信息,往往是这样只具有普遍性的,然后我说你们能不能加上一个条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这时学生就在获得的数学信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加入一个体重或者水分重的条件,来提问题。有的老师可能会想如果孩子们习惯性的加入体重,求水分怎么办?这不是与教材设计的初衷相反吗?其实这就要说到自主教育的另一重要精神了-可以选择,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也说怎样就体现自主了呢,学生要有选择权。其实孩子提出求水分的这个问题,恰恰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是学生基于前面的分数乘法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而提出的。我想这也是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提出的敢想、敢说的一种体现吧。这个问题的提出不是没有意义的,恰恰可以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契机,在学生简单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提,学生还会提已知体重求水分的问题吗?可能会有,但我想有了这么一段时间的缓冲后,应该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去提与之不同的问题, 新问题?就是已知水分求体重?学生从而也经历了发现、提出问题的过程,积累下了自主提问相关的经验。这个片段的设计是源于教材,始于课标的,我并没有去再寻找创设一个新的情境,而只是改变了一下教材的呈现方式,就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当然,教无定法,这样改变是否合理,还请在座的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和指正。

    在这里我只是呈现了一节课开始时对于自主提问能力培养的一个例子,我想自主提问是贯穿全课始终的,是会延伸到课后的,

    我们学生的头脑中,不能总是装满了句号,应该是有一些问号的,句号的意思往往代表着思考的结束、终止,而问号恰恰意味着我们思考的才刚刚开始。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不应是人云亦云的常人,应该是能够自主起来的神人。我和我的学生们距离这个目标还很远,我会时常思考我们怎样到达那里?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5011796号 )

Copyright © 2014 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