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什么是自主学习?国内外有关自主学习的名称有很多,除了learner autonomy和 autonomous learning以外,还有许多别的名称,如“独立学习”(independent
learning)、“学习者控制的教学”(learner-controlled
instruction)、“非传统型学习自主“(non-traditional learning)、”开放式学习“ (open learning)、”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自我组织的学习”(self-organized learning)、“自我计划的学习“(self-planning learning)、”自学“(self-study)、”自我教学“(self-teaching)、”自我接触“(self-access)等。(张颜君 2004)。从这些名词中不难看出学者们的研究视角是有所不同的。但“自主性”这一特征则是一致的。
1.国外研究情况
自主学习的概念最早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而到20世纪70年代,自主学习进入语言学习领域。“欧洲会议的现代语言工程”在1971年成立了自主学习中心,其宗旨就是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1981年,Henri Holect 出版著作«自主性与外语学习» ,该著作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发起点。他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take charge of one’s own
learning)”。
Agich(1993):自主具有一系列扩散性的含义,不同情境中自主的含义可能不一致,关键在于根据理论研究的需要来建构“自主”的特定含义。在课程论领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被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目标;在教学论领域,自主学习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而在学习论领域,自主学习则被看成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庞维国,2003:2)。研究者们把自主学习看成课程实施的一种重要手段来进行研究,研究如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克服学习中的被动性,体现其主动性,研究如何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来改善他们的学习成绩,使他们成长为有效的学习者(吕良环,2008: 73)。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而且是他们终身学习和终生发展的基础。
现在,国外较有影响的自主学习的定义是由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C Zimmerman)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转引自郑金洲,2005: 2),“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界定涉及到二个特征:他们所运用的自主学习的策略,他们对学习效果的自我定向反馈所拥有的热忱(responsiveness
),以及他们相互依赖的动机过程。”进而,他指出,自主学习是指“自主的(self-regulated)学生以对学习效率和学习技巧的反馈为基础,选择和运用自主学习策略,以获得渴望的学习结果。”
为了使人们较为准确、直观地把握自主学习的含义,齐莫曼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自主学习研究框架(见表1.1.)。齐莫曼(转引自庞维国,2003: 3)认为,“确定学生的学习是否是自主的,应该依据研究框架的第二列,即任务条件。如果学生在该列中的六个方面均能由自己作出选择或控制,则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反之,如果学生在这六个方面均不能由自己选择或控制,则其学习就无所谓自主。”
表1.1. 自主学习的研究框架
(引自: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3页)
齐默曼着重指出了,研究学生的学习是否是自主的主要依据上面框架中的任务条件部分。如果学习者在六个方面都能够选择和控制,那么学习就是自主的;如果不能,学习则不是自主的。他进一步指出,学生很难达到完全的自主和完全的不自主,大多数都处于两级之间。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5011796号 )
Copyright © 2014 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